ETF討論度高,主動基金長期績效亮眼,我適合哪一種?
ETF及主動基金二種商品在投資上並不衝突,只要細想自己的需求、適合性,單筆、定時定額交互運用投資,自可用此二種產品,完美打造屬於自己的資產池

文/知名投資理財作家、財經媒體譽為「基金教母」 蕭碧燕
台灣第一支基金是於1983年10月誕生,至今已超過40年了,而第一支被動型基金0050 ETF是在2003年6月30日正式掛牌,雖然目前一般基金與ETF已成為投資人理財的重要標的之一,但ETF受到投資人青睞嚴格來說要從2019年算起,不管如何,此二種產品確實締造了台灣輝煌的基金史。

以上資料為舉例說明,不代表未來實際績效。資料來源:Lipper。資料日期截至2024/7/31。
許多投資人總把ETF當成股票,事實上ETF是基金的一種,ETF英文原文為Exchange Traded Fund,中文稱為「指數股票型基金」,是由投信公司發行,追蹤、模擬或複製標的指數基金,在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開放式基金,就因其於交易所上市,總被誤認為股票。既已知其也是基金的一種,此種被動型基金與主動型基金(我們一般稱的基金),到底有何不同?僅略述如下:
兩種產品賣的平台不一樣:一般ETF都是在證券商買賣(跟買股票一樣的方式),而基金是在銀行、基金平台、投信。
一般基金信任基金經理人的挑股能力,隨著趨勢不同換股、隨著牛熊市不同,加碼或減碼。而ETF於一開始發行時就已選定要追蹤的個股、比重、支數、再訂定調整的頻率,之後不管市場趨勢如何都固定投資追蹤的指數或個股,也不管牛市還是熊市都不會減碼,永遠都維持滿倉的投資方式,這也是ETF僵固性的地方,較無法抵抗灰犀牛來襲。
ETF管理費與保管費較一般(主動式)基金少:這就是許多人大推的原因之一,但我認為並非管理費與保管費收的低,最終報酬率就一定比一般基金優,這二款費用都是內含,意思是說每天公布的淨值中已經把這二款費用扣除了,這時誰報酬率好,比比淨值的漲幅就知道了,你只要仔細的觀察一段時間,沒有ETF是一定永遠比較好,台灣也有主動型基金的10年20年的報酬率超越了台灣50(0050),也有比台灣50(0050)差的,而這個報酬率可是由淨值算出來的,而淨值已經扣除了管理費與保管費。
外加費用(手續費與信託管理費):目前大家喜歡採取定時定額方式,很多人會說ETF手續費便宜,因為在券商買賣,費用有:手續費(目前最高0.1425%)與證交稅0.1%,而一般基金手續費牌告最高是2%,但二者都會有折扣,何況目前定時定額一般基金大部分都打出終身免手續費,再者信託管理費只有銀行會收,其他基金平台或投信是沒收這個費用的。
由以上知,要說ETF的費用有絕對的優勢其實也不盡然,但我的理論永遠是不該把費用擺在挑基金的第一考量因素,為了享有費用低結果買了一支不適自己的基金或ETF更不划算吧!不管你要買的是一般基金還是ETF,都請【了解它、接受它、再請投資它】,一般基金要了解其投資的地區、類股..等,ETF也一樣要了解其追蹤甚麼?就是其持股內容。
了解之後,當你再問我一般基金好?還是ETF好?我想答案應該是:哪一種適合你、你接受哪一種、亦或是哪一種幫你賺的多,你就投資哪一種,不該一昧地只考慮費用,好比每次招標任何的工程,若都以價格標為重點,結果得標者費用最低,看似幫忙省了不少荷包,但若發生便宜沒好貨,品質很差,常常出現豆腐渣工程,事後造成了一堆問題,可能花更多的錢去善後。
最後我分享我對二種商品的投資方式,一般定時定額都是長期投資,因此我會選績效優的一般基金當標的,因為:

投資人因不同時間進場,將有不同之投資績效,過去之績效亦不代表未來績效之保證。資料來源:Lipper。資料日期截至2024/7/31。定時定額是每月月初扣款、每一期投入金額為100元、一年共12期。
而ETF我都採單筆買入:
二種商品投資上並不衝突,只要細想自己的需求、適合性,單筆、定時定額交互運用投資,自可用此二種產品,完美打造屬於自己的資產池。
以上非分析意見及推介建議。以上資料為舉例說明,不代表未來實際績效。本文提及之經濟走勢預測不必然代表本基金之績效,本基金投資風險請詳閱基金公開說明書。投資人申購本基金係持有基金受益憑證,而非本文提及之投資資產或標的。
獲得第一手市場資訊、申購優惠、最新理財講座、文章與影音資訊!